遗传性血管性水肿(HAE)[1]——稀有而又危险的罕见病

发布时间: 2023-04-27

  疾病概述

  有这么一种稀有的疾病,许多医生一生中也许都遇不到一次这类病患,例如遗传性血管性水肿(Hereditary Angioedema,HAE)。1888年Osler[1]医生首次描述HAE,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罕见病,以反复发作自限性组织水肿为特征,尤其在遭受轻微创伤、精神压力增大时更易发生,大部分患者都不清楚水肿发生的具体诱因。

  HAE在临床中较为罕见,且易误诊[2]。2018年5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制定的《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疾病》中收录了HAE[3]。

 

图片1.来源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

 

  流行病学

  目前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在全球患病率是十万分之一到五万分之一,按这个患病率来算,我国HAE患者大概在三万左右[4],临床确诊的患者仅500多例,诊断率不足5%。全国知晓和能够诊断HAE的医生不超过100名,主要集中在京沪广等几个城市的三甲医院。

  由于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,父母患有HAE的,其子女患病概率是50%。相关研究发现,家族性遗传占HAE病例的75%,25%则是由基因突变导致[5]。

  致病机理

 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(HereditaryAngioedema,HAE)是以C1酯酶抑制物(C1-inhibitor,C1-INH)或FⅫ基因突变为分子遗传学基础、以反复发作的皮肤和(或)黏膜下等软组织水肿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疾病[2]。随着分子遗传学领域的扩展,尤其是对C1酯酶抑制物(C1-INH)研究不断深入后,医学界才逐渐对HAE发病机制有了深入了解。

  HAE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:

  1、C1-INH缺乏的遗传性血管性水肿,基因分子生物学机制为:C1-INH编码基因11号染色体q11-13.1突变,SERPING1单基因突变,导致C1-INH缺乏(I型,普通型)或功能缺陷(II型,变异性),根据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,截至2018年年中,C1-INH基因(SERPING1)区域已报告450多个不同的突变。

  2、FⅫ、纤溶酶原基因(PLG)突变,HAE-PLG患者以面部和舌体肿胀为多见。

  3、血管生成素1基因(ANGPTl)突变。

  4、致病基因不明的HAE。

  C1-INH是血浆中一种光谱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,是血浆中补体、纤溶、凝血和激肽形成几大系统的重要调节因子,主要在肝实质内合成。2002年Han等首先通过动物实验证明缓激肽(bradykinin,BK)为HAE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介质,起主导作用。补体调节蛋白C1-INH的缺乏减少了对接触激肽系统激活的控制。当接触系统激活时,酶原因子FⅫ和血浆前激肽释放酶(PKK)相互切割,产生活性蛋白酶FⅫa和PKK。PKK切割高分子质量激肽原释放缓激肤。缓激肽与B2受体(BKB2)结合,释放一氧化氮(NO)、前列环素和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,这些介质引起血管舒张、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平滑肌收缩,进而导致液体外渗和血管水肿。[6]

  临床表现

 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以急性、反复发作的皮下和(或)黏膜下组织水肿为特征,具有非凹陷性、自限性、局限性等特点,常见受累部位为面部、四肢、躯干、生殖道、上呼吸道和胃肠道。患者自身每次发作及患者之间表现出的症状均有较大差异,差异主要体现在发病年龄、频率、部位和严重程度等方面,可能与环境因素及基因突变类型有关,目前相关研究较少。[7]

  我国HAE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21.25岁(范围:2-63岁),多数(75%)患者在10-30岁期间首次发作,仅有11.54%的患者<10岁发病,而德国患者中,约半数(51.2%)在<10岁发病(图2)[8]。

 

图2.HAE患者发病年龄

 

  患者多10-30岁才首次发作,并非出生后即发病,可能会使医生因患者首发症状晚,而认为不是遗传病,从而使得诊断更加困难。20-30岁是人生学习与事业的关键时期,但频繁的水肿给患者生活造成困难,影响学业与事业。

  患者的症状因人而异,例如当患者进入青春期时,发作的频率可能会增加。在疾病发作之前,有些人会在受影响的区域感到刺痛。在肿胀开始之前,患者通常会有一种非凸起、不发痒的皮疹。如果不进行治疗,在一段时间内发作的肿胀通常会在24小时内增加,然后在接下来的48-72小时内逐渐消退。一次发作也可以从一个地方开始,然后再扩散到另一个地方,再变好。其中,喉头水肿是HAE众多症状中最危急的症状,一般进展迅速,会出现呼吸困难或窒息,致死率为11%-40%,也是该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。

 

声明:本文收集归纳的信息,如有错漏,欢迎批评指正!

参考文献:

[1] Oslcr W. Hereditary angio-neurotic oedema[J] .Am J Mcd Sci,1970,95:362-367.

[2] 李春香.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一家系六例报告[J].临床误诊误治,2017,30(03):23-25.

[3]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,科学技术部,工业和信息化部,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.第一批罕见病目录,国卫医发(2018)10号.

[4] 李爽.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新希望[N].健康时报,2023-02-28(015)

[5]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,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办公室(北京协和医院).罕见病诊疗指南(2019版本).2019;38–189.

[6] 管志伟,李钦峰.遗传性血管性水肿防治进展[J].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,2021,20(04):424-426.

[7] 曹阳,刘爽,支玉香.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发病机制研究进展[J].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,2020,42(05):686-690.

[8] Xu YY, et al. Eur J Dermatol. 2013 Jul-Aug;23(4):500-4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