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啸华教授:创新推动肾脏罕见病学科发展,个性化精准医疗或是新出路

Release Time: 2022-12-09

罕路同行

因罕而聚,罕而不孤

  肾脏罕见病知晓率低,诊疗形势严峻

“现在世界上罕见病有7000多种,影响的人群大概达到三个多亿,群体人数不算太多,但是对社会和家庭来说是很大的负担。”据郭教授介绍,美国将患病人数低于20万,或者患病率低于1/1500的疾病,定义为罕见病;日本将患病人数低于5万人,患病率低于1/2500的疾病定义为罕见病;欧洲将患病率低于1/2000的需要特殊手段干预的疾病定义为罕见病,国际上定义的仅肾脏罕见病就有155种以上,国内《第一批罕见病目录》收录了121种罕见病,只是冰山一角。

“国内无论医生还是患者,对肾脏罕见病的知晓率都极低,说是罕见,实际上并不罕见,关键是我们的认识还不够充分,所以‘诊断难’。”肾脏罕见病复杂多样,可按系统进行分类,也可分为肾小球疾病、肾小管疾病、间质性疾病等。郭教授常常碰到因为被误诊和漏诊而耽误病情的患者,其中有些疾病如果能早期明确诊断,治疗起来效果比较明显。比如脂蛋白肾病(LPG)是一种以脂质沉积在肾小球内为特点的罕见肾病,好发于亚洲人群,有家族性聚集现象,郭教授研究过5个家系的患者,该疾病因ApoE基因突变导致脂蛋白结构异常而产生,长期发展会导致肾衰竭。但是若早期就能够明确诊断,使用常见也非常廉价的降脂类烟酸片即可缓解症状,改善患者生活质量。

  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,部分疾病如多囊肾等,在设备的支持下诊断已经变得不再困难,但有许多疾病还需通过经验丰富的专家、甚至进行基因检测等实验室手段、多方查询资料才能最终确诊。郭教授建议临床医生队伍要不断加强对罕见病的认识,明确疾病发病机制,精进治疗手段,最终造福患者。

“罕见病患者少,知晓率低,缺医少药,所以‘治疗难’。”因此,郭教授呼吁政府、慈善机构、医疗机构、医保、商保、药物开发商等社会各方面加大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力度,给予他们更多的救助和保障。

  基因治疗等精准疗法或是罕见病患者的新出路

  郭教授深耕肾脏病领域已30余年,遇到了无数罕见肾病患者,也一直致力于为这些患者寻找新出路。近年来兴起的基因疗法让他看到了希望:80%罕见病患者都是单基因遗传病,基因疗法有可能通过一次治疗修正变异的基因,从而让患者完全治愈。但目前新技术还不成熟,特别是肾脏病基因治疗中的细胞靶向问题,因此机遇与挑战并存。

  郭教授目前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包括:鉴定罕见病患者的致病基因;探索其致病机制并从中寻找可供治疗的信号通路;做药物筛查;探索肾脏病的基因治疗方法。郭教授所在的研究团队目前正在做类器官模型,他们从患者的血尿标本中获取细胞,在体外诱导成干细胞,然后进一步诱导分化成肾细胞或肾单位,用于药物筛查和发病机制的研究。“肾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,不同部位的细胞不一样,因此要先明确基因治疗需要靶向哪一段。做一个干细胞模型至少要半年,之后我们还需搭建药物筛选平台,并找到合适的药物筛选指标,再到发现有潜力的治疗药物,过程中需要AI、大数据等的辅助,前后需要耗费1-2年时间,投入大量经费。”通过郭教授的描述我们窥见了研究过程中的曲折不易。

 

图1.罕见病患者的精准治疗模式

 

  谈及罕见病药物开发过程中最难的地方,郭教授表示:“我们缺乏一个平台,这个平台需要包括能做药物筛查的干细胞或类器官模型、真实模拟人体的动物模型,还有相关数据库。”

“我十分看好基因治疗的前景,虽然目前该领域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,但如果能有资金支持、研究队伍能够不断壮大,我认为5年内就可以迅速发展,并逐渐产业化。”即便面对种种困难,郭教授依然满怀希望。

  500个罕见肾病的基因集合表与一个理想的数据库

  我国目前还未有基于本民族的完善的罕见病遗传信息数据库,许多临床医生在查询资料时不得不借助国外的数据库,但由于人种、地域的差异,一些数据并不适用于国内患者,且使用国外的数据库有时会受到一定限制,国内临床上亟需一个收集本民族队列的数据库。2016年从国外交流学习回国后,郭教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于是自发开始收集相关资料,“我收集了所有我知道或临床上遇到过的遗传性肾病,包括一些其他系统的遗传病引起肾脏损伤的疾病,结合中西方经验,将致病基因按病种归纳为一张‘基因集合表’。”通过近六年的收集,目前郭教授已整理出一份涵盖500多个肾脏相关疾病的基因集合表。通过这个基因集合表,能有效地提高疾病致病基因鉴定的成功率。

“个人的力量杯水车薪,还是期待我国能早日搭建好自己本民族的数据库。”谈及理想的数据库是什么样,郭教授表示:一个理想的数据库首先需要适应不同的人的需求,临床医生、科研人员、企业、患者、政府和决策者这些不同角色所需要的信息是不一样的,他们能否在数据库中便捷地找到他们想要的资料,这个考验的是数据库的实用性。另外,数据库中是否有标本库,甚至不同病种的干细胞数据库、动物模型等则考验的是数据库的完善程度。据悉,目前中国罕见病注册登记系统已收集了超60万患者的资料,用以支撑罕见病的检测和队列研究,协和医院已初步建立罕见病数据库,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的罕见病数据中心也在不断完善中,期待郭教授理想中的数据库能够早日搭建完成,助力我国罕见病诊疗事业的快速发展。

  专家简介

 

图2.郭啸华教授

 

 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肾脏科学科带头人、旅美学者、肾脏病学博士、博士后,从事肾脏病临床与研究30余年。先后工作于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肾病中心、南京军区总医院肾脏科、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、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肾脏科。曾获多项中国和美国专利、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学术荣誉,主持多项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课题,发表SCI等高水平文章40余篇。临床专长和科研兴趣包括遗传性肾病、高代谢相关肾病和免疫性肾病。

《罕路同行》

《罕路同行》访谈栏目由广州罕见病基因治疗联盟、南方医学网联合出品。栏目邀请罕见病领域的权威专家、科研人员、企业家等围绕着罕见病的最新研究、技术进展、临床防治等多方面进行访谈,为行业人士以及研究人员提供罕见病相关科普知识及前沿资讯,助力罕见病的诊疗进展。